中新社柏林12月1日电 (记者 马秀秀)12月1日起,中国开始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欧洲各界人士对此欢迎,表示此举将为所在国民众到访中国提供极大便利,增强所在国与中国的合作信心,促进中外各领域交流与发展。
德国驻华大使傅融在社交媒体谈到这一政策时表示,这一决定将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为德国公民前往中国提供便利。对在华商务人士、旅游人士、德中协会以及从事其他双边项目的朋友而言,这都是一个欢乐时刻。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BWA)主席米夏埃尔·舒曼表示,此举恰逢其时,体现了中国的友好姿态,将有助于德国人根据亲身体验,纠正因媒体批评性报道而产生的对中国的误解,有助于增强两国民众间信任,改善两国关系。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总经理罗伯特·赫尔曼表示,非常欢迎这项新的签证政策。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尤其对于那些想要永久涉足中国的德国企业来说,这是具体而实际的提升与改善。此举将进一步促进德中企业之间的交流,希望能够有更多欧盟国家从中受益。
德国人沃尔夫冈·卡列什克是机械制造工程师,明年他计划与妻子一起前往中国。他表示,中国试行扩大单方面免签政策很好。这为德国人去中国观光、旅游、短期出差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此举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开放姿态、热情和坦然,也展现出中国对合作者的尊重。”纽伦堡中文学校校长李立旅居德国30多年。在他看来,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德中两国间人员往来更加自由。通过加强交流,两国将增进政治经济互信,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这也将对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
他还表示,此举有助于增进华人与祖籍国的感情,也有利于促进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国的认同感。
法国外长科隆纳日前在北京访问时谈到免签政策时说:“这是一个有力举动,将大幅促进我们(两国)的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
与此同时,法国外交部门11月24日宣布,拥有硕士学位的中国人,无论其文凭是法国的还是中国的,都将能够从法国获得为期五年的旅行签证。条件之一是至少在法国学习过一个学期。
“特别好。就像法中两国间互相赠送了圣诞礼物,及明年法中建交60周年的纪念礼物。”吉斯兰·莫里尼尔此前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目前在法国从事销售类工作。他告诉记者,法国人正纷纷热议此事,尤其是跨国混合家庭。作为中国女婿,他计划明年带全家前往中国探亲、旅游。“这真是提供了极大便利。”
莫里尼尔的妻子、中法家庭联合会主席罗坚表示,2024年正值法中文化旅游年,此举将极大增进两国间的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在当今国际局势紧张背景下,法中互相采取的举措体现了双边友好,也释放出和平的积极信号。
另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报道,近几个月来,中国在试图重振旅游业、经济和人员交流的同时,显示出了更大程度的开放迹象。
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社社长胡兰波说:“很多读者非常兴奋,表示2024年一定要去中国看看。”她说,相信免签政策会促进欧中文化交流。(完) 【编辑:甘甜】
中新社合肥12月1日电 题:做盘扣吹竹笛 “夜校”成中国“Z世代”“充电”新方式
做盘扣、吹竹笛、画国画、跳爵士......眼下,以兴趣和自我成长为导向的培训服务火热兴起,“夜校”成为中国年轻人热衷的好去处。师资可靠、价格实惠、交通便利,既解压又能“充电”,“夜校”常常“一课难求”。
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95后”孙丹丹报名了盘扣课程。“时下掀起了‘国潮风’,年轻人也爱追赶潮流。学历的提升或是兴趣爱好的拓展,都是一种生活态度,消费观更加务实。”孙丹丹说,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元素,一枚小小的盘扣包含了文化内涵、视觉审美和制作者的巧思,而“绳结”也有美好吉祥的寓意。
因为对中国传统乐器感兴趣,25岁的范心悦选择了竹笛班。“我是扩招才报上的名,课程‘竞争’很大。”范心悦说,竹笛声动情婉转,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夜校”成为年轻人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一片净土。
“传统文化类课程一直是报名的热门。”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丁武介绍,今年该文化宫共招收了1500多名学员,38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美到生活美学,在安徽合肥,不论是文化场所还是生活社区,丰富多元的“夜校”课程已逐渐点亮年轻人的休闲时光。
“夜校风”同样吹遍中国各地,上海一“夜校”秋季班火爆到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北京、广州等地也已建起了各种各样的“夜校交流群”;在河南郑州,“夜校”课程吸引了不少高校教师参与。
本地生活信息及交易平台“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其中,“夜校”在安徽地区的搜索量增幅达596%;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课程热度高涨,以今年7月为例,民族声乐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01%,硬笔书法的搜索量增长85%。
在社交软件上,“夜校”话题也引来网友热议。大家纷纷留言:“梦回校园生活。”“看似‘无用’的课程,才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班。”“有限的人生应该尝试更多不同的事物。”
以文化艺术为主的“夜校”是年轻人追求生活趣味和人生品味的方式之一,俨然成为一种“都市新时尚”。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吴宗友认为,当下的“夜校潮”,已经不再是年轻人为了生存而增加技能与知识的被动学习过程,而是多向度地增加岁月内涵,赋予生活多维度的价值与意义的主动作为。
吴宗友表示,应以一种包容、鼓励、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夜校”的兴起,这是多元文化共生的表现,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基础,社会应该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助其发展成为传播文化的鲜活载体。(完) 【编辑:房家梁】
联系人:购彩大厅登录中心
手机:18718864261
电话:0912-59667301
邮箱:59667301@x.cn
地址: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石家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