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悉尼12月1日电 题:专访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东:搭建文化桥梁 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 顾时宏 张浩鑫
“这十年是搭建文化桥梁、讲好中国故事的十年。”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刘东12月1日在悉尼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即将迎来十周年纪念。刘东表示,该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围绕国情宣介、文化交流、人文对话、产业推广、旅游推介、教学培训及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各种活动。其中,如何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增进中澳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是他工作的重点。
“今年以来,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欢乐春节’到‘翰墨丹青’,从‘新春嘉年华’到与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合作的‘走进博物馆过大年’,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通过各种展览和艺术展向澳大利亚民众展示中澳艺术的交流与互鉴。”刘东举例介绍说。
他坦言,中心的努力获得了澳大利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如,在2023年女足世界杯期间,中心组织的文化表演融入了球迷节活动,提高了活动的文化品质,也让足球迷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体验。中心还举办了“宋元中国看泉州——世界遗产城市海丝非遗文化展”的展览,及“敦煌石窟艺术讲座”,深入挖掘并传播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又如举办“你好!中国”旅游推广品牌标识的发布,都显著提升澳大利亚民众对中国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兴趣。
刘东认为,文化活动本身就是讲故事的过程。中澳两国文化均具有包容性,中国文化提倡“海纳百川”,澳大利亚则推崇多元文化融合。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找到共通点以实现“美美与共”。在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中澳两国文化的共同“包容性”和“和平性”体现在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对话合作的倡导上。中澳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基于共同的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海纳百川和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理念在这里交汇。
“为此,中心致力于在文化交流和旅游文化合作方面增光添彩,推动民心相通。通过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和当代文化,不仅向澳大利亚民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的多元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悉尼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中心的活动促进了不同背景人士的交流,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刘东表示。
刘东还透露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规划。他说,目前中心正在展出的“遇见大漆”——福建漆艺术家作品展将持续至12月。此外,中心将举办“走进博物馆过大年”和“走进中心过大年”等活动,通过展示春节民俗和传统艺术表演,如剪纸、中国结、京剧脸谱绘制、美食品尝等,让参观者深入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中国的春节祥和和欢乐。中心还计划引进大型商业演出,通过商演模式吸引更多澳大利亚民众参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希望借助一系列文化活动,为两国民众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刘东说。(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网香港12月1日电 (戴梦岚 陈晓娴)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等机构12月1日在香港举办“纪念东江纵队成立八十周年座谈会”,弘扬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等机构12月1日在香港举办“纪念东江纵队成立八十周年座谈会”,图为东江纵队老战士罗竞辉(右)向观众讲述抗战历史。中新网记者 戴梦岚 摄
香港史专家、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刘蜀永教授在座谈会上介绍,东江纵队的前身是1938年、1939年在东江流域成立的多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更名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在香港坚持抗战的港九独立大队是其下属部队。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3500多名烈士牺牲,营救国际友人和知名人士数百人,与盟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军事情报合作。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时,已发展成为拥有1.1万余名队员规模的部队,管辖区人口达到450万人以上。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尹小平表示,东江纵队在孤悬敌后的环境下成长壮大,靠的是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这支部队知识分子多、妇女多、儿童多,在日后的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大队长蔡国梁之子蔡建中在发言中回忆起一位烈士牺牲前的遗言时一度哽咽。他说,自己的多位亲人曾加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历史,就是香港市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不顾身爱国爱港的抗战史,他呼吁大家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座谈会上播放了东江纵队的相关视频,并向东江纵队老战士、工联会原理事长潘江伟,东江纵队老战士罗竞辉致送慰问金、献花。
本次座谈会由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香港广州社团总会、紫荆研究院、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共同主办。(完)
联系人:购彩大厅登录中心
手机:18718864261
电话:0912-59667301
邮箱:59667301@x.cn
地址: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石家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