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加快“数字工行”建设,迭代升级手机银行等对客平台,推动个人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将数字金融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深度融合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工行手机银行创造了多个行业引领,客户数率先突破5亿户,月活跃客户首家超过2亿户,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蝉联银行业榜首,进一步展现了金融为民、守正创新的大行担当,携手广大客户共享数字金融发展成果,奋力谱写数字金融发展新篇章。
工行打造以手机银行为核心的个人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坚守本源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质效
工行积极发挥数字金融能力、特点与优势,以高质量的手机银行服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构建线上服务主平台,完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工行构建了以手机银行为主平台、覆盖全量个人业务的完整的个人数字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千人千面”客户生态,精细打磨“小而美”客户体验,建立企业级数字化运营平台,全面提升数字化、智慧化运营能力。数据显示,工行数字化业务量占比99%,智能化服务超30亿人次,账户明细查询长达15年。
更好支持科技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工行强化线上特色产品供给,加强生态领域合作,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从对公和个人客户两端做好协同服务。
积极践行绿色金融,探索数绿融合新模式。工行积极推广在线约、扫码办、远程办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让数据多跑腿、客户少跑路,手机银行年业务量减少碳排放500万吨,相当于多种植1.5亿棵树。
全力服务普惠金融,促进普惠资金融汇贯通。工行创新数字普惠产品体系,推动线上融资投放,有效精简业务流程,数字普惠业务余额超1.7万亿元。
构建数字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线上化、数字化、生态化能力。工行积极打造线上养老金融专区,提供适配、精准的产品及服务,丰富养老金融服务生态,满足客户多元化养老金融需求。
金融为民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工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以“手中的银行”,带给客户稳稳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触达广大客户群体,增进金融普惠性、可得性与适应性。工行持续推进手机银行服务向小微、县域、老人等客群延伸,助力乡村振兴,深耕适老化服务,以多层次的供给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围绕美好生活需要创新产品,以金融力量助力共同富裕。工行沿着客户“赚钱、管钱、花钱、借钱”财富生活全旅程,持续将数字化创新成果应用于支付、财富、融资等客户金融刚需中,融入政务、消费、交通等重点场景,推出财富利民、贷款助民、服务便民等系列民生优惠活动,让金融与生活相得益彰。
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打造在线有温度的陪伴。工行1.5万云网点、2.8万理财经理云工作室、百余名云坐席在线服务,“网”的广服务与“点”的深落地相结合,高效发挥“人”的温度与“数”的合力。优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推出手机银行“远程办”服务专区,实现订单邮寄、同屏辅导、业务办理等8大类27项“屏对屏”服务。
守正创新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
工行坚持把牢方向、守正创新,深化技术、数据、业务的“煲汤式”融合,从移动优先到数字引领,厚植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
以数互联、用数赋智,培育新质生产力。工行持续释放数据与技术要素潜能,激发金融创新发展活力,提升线上线下协同的交互触达能力、精准智能的运营能力、集约扁平的组织推动能力,促进平台数字化经营整体能力的提升。
重塑生产关系,练就数字化转型深厚内功。工行通过手机银行“穿针引线”,牵引内部业务模式、管理流程与组织机制变革。在业务后台、运营中台和服务前台之间建立起更加顺畅的链条,让产品上线所需经历的流程周期更为精简,敏捷研发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和响应进一步实现实时与高效。
成立40年来,工行“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形象深入人心。工行手机银行将传承创新,坚持科技驱动、价值创造,努力以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以更高质量的数字金融服务,为金融强国建设,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中新社南京12月1日电 (记者 朱晓颖)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当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新社记者1日从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获悉,今年12月13日前后,江苏将组织开展多项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纪念活动。
12月13日10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12月13日当天,除了国家公祭仪式,7项悼念纪念活动将同步开展:升国旗、下半旗仪式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市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6家抗战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全国抗战主题纪念(博物)馆同步举办悼念活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悼念仪式分会场,同步举办海外悼念活动;举办2023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组织“世界和平法会”;举办“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活动。
在公祭日前后,江苏省有关部门还将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庭祭告活动、2023年度新征文物史料发布活动、“和平许愿墙”民众签名悼念活动、“童心读历史·云上共成长”主题网络云班会、和平主题学术报告会和专题学术研讨会等。
一批相关出版物将于近期陆续出版,其中包括《时间证人》《拉贝日记——敌机飞临南京》(上下册)《拉贝日记》(青少年版)《宁生,宁生》《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抗战时期江苏和南京地区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汇编》(19册)等。舞剧《记忆深处》、歌舞剧《永不忘却》、民族交响乐《和平颂》等相关文化剧目也将在公祭日前后展演。(完) 【编辑:刘阳禾】
联系人:购彩大厅登录中心
手机:18718864261
电话:0912-59667301
邮箱:59667301@x.cn
地址: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石家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