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2月6日电(记者 钟旖)“我可以跟您合照吗?”“这个帽子里有机关吗?方便给我看看吗?”……6日,在重庆大学校园内,刚表演完川剧变脸的民间艺人李勇被学生团团围住。几分钟前,学生距离他不到一米,却看不出变脸的任何破绽,啧啧称奇。
当天,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遗起寻迹时间之美”非遗面对面活动拉开帷幕。
图为川剧变脸吸引学生围观。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
活动以“全沉浸式非遗好物交互”为核心,打造场景故事沉浸区、互动体验沉浸区、心灵感受沉浸区三大区域,以“彩”“织”“绣”“文”“器”“雕”“食”“体”为主要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展示30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并邀请到20余位非遗技艺传承人现场还原非遗工艺制作过程。师生可与传承人共同完成非遗作品,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舞台上表演,来到学生们中间很难得。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今年32岁的李勇学习川剧变脸已有8年。他说:“让学生以第一视角看变脸,可以让他们对变脸有更直观的感受。这也是弘扬国粹的一个好方式。”
图为学生们自制羽毛毽。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
现场,58岁的非遗项目“渝州李氏花毽”代表性传承人李兴兰将羽毛毽的制作材料一一铺开,供学生们自由组合制作。为增强普及的趣味性,她还提出踢毽子挑战,踢到一定数量者可获得奖励。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
“80后”非遗糖画师李梅的展位一度被包围得水泄不通。从17岁起独立摆摊,李梅已从事糖人糖画制作22年。她热情地邀请学生们上手体验,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手拿铜勺,用糖汁勾勒线条。“手不要僵硬、不要停顿,轻轻晃动……”在李梅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们拿着自制的“机器猫”“小猪佩奇”等载兴而归。
图为非遗传承人教学生面塑。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
“之前我只在电视上看过面塑,这是第一次上手体验,比想象中的难。”跟着老师学习揉搓面塑的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一学生蒋婉说,自己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更体会手艺人的不易。
年画、糖人、剪纸……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一学生孙世新此行收获颇丰。他认为,近距离接触非遗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需要年轻一辈沉下心感受,“以我为例,仅仅是几十秒的体验,足以让我产生兴趣”。
图为学生们学习剪纸。中新网记者 周毅 摄
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新涯表示,一直以来,该校持续引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引导广大师生零距离接触非遗,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增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的就是让“非遗之花”在校园落地生根发芽,绽放新的光彩。(完)
中新社杭州12月6日电 (郭天奇)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碳中和新闻发布会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上公布,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核算和评价认证,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共排放温室气体88.29万吨,使用绿电减排温室气体2.20万吨,接受社会捐赠碳抵消指标109.99万吨,在亚运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
据悉,杭州亚运会碳中和工作实现了10个“首次”,包括实现开闭幕式首次使用“数字烟花”代替“实物烟花”、主火炬首次使用甲醇作为燃料实现二氧化碳循环、在亚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电供应、首次发行大型活动碳中和数字纪念奖牌等。
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毛根洪介绍说,杭州亚运会还把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融入赛会筹办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促进场馆、能源、交通、运营、活动、办公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例如在场馆方面,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优先使用既有场馆,56个竞赛场馆中仅有12个新建场馆,新建场馆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体育场馆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有效保障赛后利用。
在运营方面,场馆临时设施和赛事器材优先采用租用、借用形式或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亚运村房间的漱口杯、衣架采用可降解的麦秸秆材质;亚运村累计回收纸质餐盒和牛奶盒57吨、其他低价值废弃物92吨,可制成原生纸89.34吨,部分已制成纸扇作为低碳活动纪念品。(完) 【编辑:田博群】
联系人:购彩大厅登录中心
手机:18718864261
电话:0912-59667301
邮箱:59667301@x.cn
地址: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石家湾镇